学习资料 2021-03-18 557
初中语文大家学习了很多课文,学习完这些课文的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把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要点,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这些内容。
1、文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一个疑问句作标题好吗?为什么?
答:首先这一标题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其次,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 ,悬而不论,异常的巧妙。
再次,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
2、文章1、2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的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作用: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使批驳更具有针对性。
3、第1段的加点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不能。“总”表明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 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 表明根本不做别的考虑;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 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4、第1段的两个分号可否改成句号?请说明理由。
答:不能。开头有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改成句号,意思相对独立了,语气连贯性差了。
5、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1段话冒号后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
6、第1段中的作者评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第三句为什么加一个“却”字?
答:不仅改变了语气,而且表达了微妙的讽刺的意味。
7、第2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慨叹”有什么表达作用呢?
答:“有人”指出是一部分,即不是全体;“慨叹”则对悲观失望者以绝妙的讽刺。
8、第1段与第2段关系是(D)
A、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B、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C、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D、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9、第3段第1句话“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10、第3段加点的“这一点”是指什么?
答:第1段所摆出的敌论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11、作者在批驳时在第3段和第5段所提出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是指什么?各有什么表达作用?又是分别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
答:“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具体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它对悲观失望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的现象提出的。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具体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它尖锐的指出国民党反动派麻醉人民的罪行。它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这两种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的现象提出的。
12、第4段第1句话“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答: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要点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对所学语文知识点的掌握,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新课标初三语文上学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家庭作业试题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练习题 2018初三语文课文练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 2018中考现代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拓展阅读练习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3 2016年中考语文说明文《中同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题训练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油画伏尔加纤夫知识要点 下一条: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明湖居听书知识要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