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发现,随着教育部门对上好体育课的要求越来越严,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缓解。但在如今普遍实行体育中考的背景下,初中体育课正逐渐应试化,而由于体育未纳入高考,高中体育课的内容设置就相对自由得多。
随着体育中考对于改善学生体质的积极效果不断显现,社会上屡有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呼声。体育课该不该进高考?有关讨论由来已久,褒贬不一。有些人谓其乃遏制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良方,有些人则斥其强化了应试教育,扼杀学生的运动乐趣,还有不少人担心体育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倡导“体育进高考”可谓用心良苦,而持反对态度的人有疑虑也不难理解,根本上都是为了青少年的学习与健康着想。毕竟,对学生的评价涉及面非常广,尤其是高考牵一发动全身,探索将体育列入高考录取总分或者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慎重而动。
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课被挤占、走样的背后,折射出的无疑是体育在学生综合评定与升学指标中权重低、考核严肃性明显不及文化课等问题。在此意义上说,体育进高考具有积极导向作用,运用高考“指挥棒”,无疑会影响学生和家长的心态,有助于社会形成重视体育的良好氛围。但重点在于,如何消除体育进高考带来的消极面。比如,如何保证政策在实操中不从增强学生体质走向应试的极端,如何保证体育高考的公平性,如何让学生既健康又快乐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拷问着家长和学生。
就此而言,让体育成为学生高考的“自选项”,相对来说或许是更优的选择。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既能照顾到不同群体的需要,且如果高考时可以少考一门文化课,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减轻,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也会更强。更应看到,要增强青少年体质,不该一条腿走路。有专家提出,目前提到学生体质过分强调学校和体育课的作用,而忽略了家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课不能成为支撑孩子体质的唯一支柱,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还要在体育之外下功夫。这需要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体育氛围,家长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完善体育设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