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418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科类的学科,因此需要大家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地理学习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一地理知识点,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复习要点梳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1、(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说明了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了地形、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变迁说明市场和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在该国的东南和西南,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盆地。 该国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出口国。
2、(1)季风水田农业:该种植业作物主要是水稻,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区东亚、南亚、东南亚。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参考课本P47图3.10)
(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参考课本P50图3.14)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参考课本P51图3.15)
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
(2)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欧洲人以乳畜产品为主食,需求量大。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中心地区一定是商业区吗?为什么?
城市中心地区因人口流动量大,且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发展,故一般城市的中心地区地租较高,多发展为商业区。
但有些城市因为历史或其他原因,城市中心区成为其他功能区,如北京因历史原因,城市中心地区为行政区;一些城市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协调城市人地关系,城市中心区布局生态公园。
2.目前,许多中小城市都希望提升自身的等级,是否所有城市的等级都可以提高?
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城市等级高低的确立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服务范围的扩大,有时并不能提升城市等级,因此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层次的。
3.部分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为什么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
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这种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且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这种类型在南美洲国家表现突出。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复习要点梳理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一地理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作答,从而取得好成绩。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16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复习要点-交际用语归纳 2016高一化学下册第一章章节复习要点梳理 高一政治下册期中复习要点-公民的政治生活 2016年高二化学下学期化学平衡期中章节复习要点 高一政治下册期中复习要点-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高一化学下学期复习要点-有机化合物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高一地理知识点-陆地和海洋 下一条: 高一地理知识点-巧记中国地图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