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597
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高二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大家需要经常回顾才能把知识点记忆深刻,为了加深大家对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学大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历史背景: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必然性)
☆ 春秋战国概念:
①平王东迁,东周开始:BC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②东周的分期:两个时期——春秋(前770—476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前475—221封建制确立时期)
③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经济上(生产力的进步):大发展
①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兴修水利;农田施肥;开垦荒地。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政治上:大动荡
①(生产关系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A、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阶级关系变动;
B、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②上层建筑的变化
A、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B、途径:变法与改革;
C、变革的内容: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战争的需要):大国争霸——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①春秋: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②战国: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战争更加频繁。
4、文化(意识形态的推动):“百家争鸣”
①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宽松的文化氛围;私学兴盛(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
③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学说的主要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
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李斯、韩非子等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①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②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二、大变革: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备注: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鲁国初税亩(BC.594年):“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③“尽地力之教”: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④“平籴法”:是李悝平抑粮价的措施,
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
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
⑤《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⑥战国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的原因:
A、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B、新兴地主势力壮大,要求通过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C、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2、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及其根本原因:
①同:
A、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②异:
A、目的:春秋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战国是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B、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
C、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D、性质:春秋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是封建制改革。
③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必要性
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称霸西戎:但没有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
秦国地理位置位于西部;秦穆公称霸西戎,步入春秋强国之列;但与东方诸侯相比,秦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
②秦献公改革(BC4初):
A、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B、结果:没有改革落后的整体面貌
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①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A、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B、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C、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历史纵横】主要介绍了秦国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②历史机遇
A、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B、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抓住历史机遇)
A、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B、商鞅至秦,辅佐秦孝公变法。
高二历史知识点-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知识点-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高二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 高二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知识点-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二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 高二历史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高二历史知识点-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下一条: 高二历史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