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546
高三语文知识的记忆需要通过做题来巩固,通过做题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墁地( ) 接榫( ) 瓦当( )
戗兽( ) 穹宇( ) 柁墩( )
额枋( ) 房檩( ) 切削( )
椽子( ) 水榭( ) 翚(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fú( )员fú( )射一fù( )对联匍fú( ) 纯cuì( )憔cuì( )荟cuì( )cù( )然
点zhuì( )拾duō( )chuò( )茗chuò( )学 miǎn( )甸沉miǎn( )miǎn( )怀miǎn( )腆
房lǐn( )仓lǐn( ) 遗zhǐ( )福zhǐ(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
(2)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妨碍 阻碍
①狂妄丈夫因____执行被决定拘留,野蛮妻子撕毁执行笔录欲毁灭证据。
②与收入脱节越来越严重的房价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于城市的大门之外,成为____人才流动的又一道门槛。
(2)雕刻 雕琢
①他每天下班之后,总是偷偷地躲在厨房里练习,每天至少要雕二十几个土豆、萝卜,因此练就了功夫独到的____技艺。
②这决玉料辗转运到扬州,由当时著名工匠数百人用了六年时间精心____最终完成,作品再现了大禹治水时的壮观景象,现陈列于故宫。
(3)喜闻乐见 脍炙人口
①对于未来的展望,陈好坦言期望能继续坚持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希望有一首属于自己的________的歌曲。
②他们找准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兴奋点”,利用群众文化需求的“共鸣点”,借助群众________的文化活动,灵活巧妙地注入宣传信息,使群众在品味文化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5.文学常识填空。
梁思成,中国现代__________家,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儿子。所著的__________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2.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哪几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①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②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3.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4.文中加点处的“那些”“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6.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6.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7.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8.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由“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通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10.佛塔作为寺院建筑的一种,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在现实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楼房与仅存的少数佛塔形成迥然不同的对比,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精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涵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1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1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13.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15.不改变原意,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一些句子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句式整齐,语意连贯。
①有人说,塔太招摇,总是标榜着自己的存在;②谦虚的桥却永远承受着别人的重踏。③而我说,塔最勇敢,总是挺直了坚实的腰板;④桥却懦弱,始终在狭窄的河道里屈服。⑤也有人说,轻浮如塔,天真的塔以为沿他向上可以进入美丽的天堂;⑥桥却稳重,忠诚地运送人们到达彼岸。⑦而我说,塔很坚强,剧烈的震动不能把它摧毁;⑧桥却脆弱,行进的队伍便可以将他踩跨。
17.请你模仿本文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就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域的建筑,以“××民居(如北京、山东、四川等)”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学小论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答案:
基础积累
1.màn sǔn dāng qiàng qióng tuó fāng lǐn xiāo chuán
xiè huī
2.幅/辐/副/匐 粹/悴/萃/猝 缀/掇/啜/辍 缅/湎/愐/腼 廪/檩 址/祉
3.(1)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2)这里是收束之意。
4.答案:(1)①妨碍 ②阻碍 (2)①雕刻 ②雕琢 (3)①脍炙人口 ②喜闻乐见
解析:(1)二者都有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的意思。“妨碍”着重指造成障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对象多是工作、学习、交通、进步、活动等。语义较轻。“阻碍”强调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语义较重,对象可以是道路、交通,也常用于事物的发展。
(2)雕刻:①在金属、象牙、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②雕刻成的艺术作品。雕琢:①雕刻(玉石)。②过分地修饰(文字)。
(3)二者都含有“(文艺作品)被人喜爱、受到人们赞美”的意思。“脍炙人口”还含有“人们普遍传颂”的意思,“喜闻乐见”没有。
5.建筑学 《中国建筑史》
文本研读
1.(1)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比喻的运用,既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作者把建筑的各种类型和文章的多种体裁相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2.(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人们普遍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4.“那些”指代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这样”指代木框架。
5.因为这种“文法”和“词汇”既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又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6.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能力提升
1.B 解析:A项“榫”应读“sǔn”;C项“脊”应读“jǐ”;D项“厦”应读“shà”。
2.D 解析:A项“婉”应为“惋”;B项“粱”应为“梁”;C项“防”应为“妨”。
3.C 解析: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情韵:情调韵味。明晰:清楚,不模糊。明确:清晰明白,确定不移。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点:装饰点缀。
4.C 解析:C项,“不日”要不了几天,几天之内,限用于“未来”。国家游泳队员“恢复了正常状态”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故用“不日”不合语境。A项,“孜孜”为勤勉的意思。B项,“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D项,“蕴藏”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5.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出行”后应加“的需要”,“春运”后应加“的氛围”。B项缺主语,可去掉“使”。D项句式杂糅,应将“了大量情爱故事”删掉,或删去“纯属”。
6.C 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表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固有。
7.D 解析:A项,原文是指“砖石建筑物”里面,并非全部;B项,“都是”以偏赅全,应是“主要是”;C项,“完全表现”在文中没有依据。
8.A 解析:这是古代修建“重楼”的原因。
9.C 解析:观点太武断了,“凡有”过于绝对。
10.在楼房林立的现代城市,对于城市建设的现状,人们喜忧参半。一方面为城市日新月异的新成就、新变化感到振奋和鼓舞,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而遗憾。突出的问题是千城一面,建筑雷同,缺乏个性特色,而仅有的一些古代建筑(如佛塔)由于缺少资金维护,加上久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也千疮百孔了。我们要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历史,就必须保护这些古代建筑,使它不再继续消亡下去。
11.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整个文本的重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的能力。A项对应第9段第2句的“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显然与文意不符。B项对应第3段第3句。原句为“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而选项偷换为明清两代。D项对应第8段。此段两句话,分别从天坛的琉璃瓦与浅蓝的天空的角度说二者的映衬美,且第2句是讲“蓝天”与“祁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与选项相去甚远。C项对应第5段,联系文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涵着宇宙万物”,再联想起“天行健”的下半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项恰是对第5段文意的正确概括。
12.D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答案区间在第3、4两段。A项中的“对上天的挑战”与第4段中“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相矛盾。B项中的“节省占地面积”,属无中生有,在文本中找不到依据。C项要“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而原文“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说的是一种感觉,与原意不符。D项是对“高”的特性的正确理解。
13.答案: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关信息的分析与整合的能力,需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检索区间在第9段。故宫的“庞大”和“以气势取胜”,可概括为雄伟(雄壮、雄浑……)。“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可概括为威严(庄严、森严……),需要注意的是,对“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要整体把握,不能把“封闭”这一修饰性短语作为建筑意境。而方形的空间造型和“以红(砖红、土红而不是火红、鲜红)为重”的颜色应整合成厚重(凝重……)。
14.参考答案: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意思对即可。回答与“高”、“圆”关系最大者,若解说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分析、筛选与概括的能力。题干里加入十万株树的信息,要求联系文本所概括的“高、圆、清”的三点作答。这三点已从文本得知是三种意境美,“关系最大”就是最相吻合、最能起“作用”。本题两问。第一问,通过分析判断,可知树与“圆”最不相合,首先排除;由于天坛的建筑呈现南低北高的上升状态,周围的树木或比其高、或与其持平、或比其低,所以不会有统一的一致的作用和关系,这就与天坛“高”的特性不尽相合;但树本身青绿色的特点是不变的,因此联系到第7段,可知与“清”关系最大。本段4句话。第1句解释“清”的内涵,第2句说“清”与“青”的关系,第3句说天坛的基本色调,第4句解释“青”的内涵。而树木是绿色,即青色,因此,第二问可从第3句的前半句和第4句的后半句获取答案。
15.参考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具备的中国古典园林自己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解析:此题考查改变句式的能力。第一句的主干是“静是韵律”,第二句可改为“静能使……”的句式,第三句注意句中“它”的指代内容。
16.② 桥却谦虚,永远承受着别人的重踏。
④ 桥却懦弱,始终屈服于狭窄的河道。
⑤ 也有人说,塔太轻浮,天真地以为可以进入天堂。
17.写作提示:①应注意观察当地的房屋建筑的风格特色,可以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②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结构要有条理;③语言应简洁、严密、明晰,同时可用一些比喻,以增强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陕北民居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因而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一头连着炕,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窗外贴有窗花,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人教版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答案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在做题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更多的高三语文练习题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17年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课后练习题 高三语文课文《宇宙的未来》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 高三语文课文《陈情表》课后练习答案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高三语文课文《作为生物的社会》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下一条: 高三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