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1-03-18 685
高考语文复习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大家掌握,复习完每个部分的知识点后要及时的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辽宁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练习题带答案,希望对大家掌握这部分知识有所帮助。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可贵的是魏晋士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冲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也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蕴涵其中,他在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途的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B.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C.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生命的担忧,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D.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反映了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
B.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
C.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可走之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典型例子就是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
B.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是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晋名士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 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己非,恍如隔世之感。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讲了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观点。
(3)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 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MVC:PAGE]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空中硬汉戴明盟
险情历练成就“拼命三郎”
今年34岁的戴明盟身材高大匀称,他的飞行技术堪称一流,这是历经生死考验锤炼出来的。
1996年8月7日,戴明盟经历了最危险的一次生死考验。这天早晨,他驾驶一架歼六战机在呼啸声中穿越宁波市区上空来到东钱湖,突然油泵电门跳回,他马上用手去推,但不起作用,戴明盟内心没有慌乱,他清楚地知道飞机出了故障,自己必须立即返航。
但在飞行途中,机舱已经起了烟雾,有的地方冒出了火花。塔台指挥员为了飞行员的安全,命令戴明盟跳伞。但他为避免出现可怕的后果,拉了一把操纵杆,使飞机避开了镇海炼化区域。这时拖着长长火焰的飞机直扑向骆驼镇,他再次冒着生命危险拉了一把操纵杆,使飞机偏离此处,紧接着自己也跳了伞,最终冒着浓烟、一团火似的飞机砸落在一片无人的水稻田里。
经历几次险情历练后,戴明盟的心理素质更趋成熟,飞天的“翅膀”更加坚硬。几年后,在训练中堪称“拼命三郎”的戴明盟因飞行技术过硬,成了部队大名鼎鼎的人物。
成为中国航母首批舰载机飞行员
戴明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优秀飞行员。2003年,作为“有潜力的好苗子”,戴明盟有幸被选派前往俄罗斯学习舰载机着舰技术。以优异成绩学成归来后,2006年,他又被上级领导任命为东海舰队“海空雄鹰团”一大队大队长。
后来随着中国首艘航母即将诞生,挑选舰载机飞行员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戴明盟知道,驾驶飞机在母舰上着舰、起飞,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虽然通常来说,航母整个飞行甲板面积相当于三个足球场,但飞行员着舰时,从空中看航母就像“一张小邮票”,要把飞机降落在“邮票大小”的地方,飞行员必须用小小的尾钩准确钩住甲板上的阻拦索。他做梦都想成为这种能肩负国家民族使命的超级猛士。
要成为首批舰载机飞行员,首先要符合上级制定的相当严格的选拔标准。比如“飞过至少5个机种,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3代战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等等。
其次要通过“身体关”的选拔。歼-15舰载机在钩住阻拦索的瞬间,飞行员会承受巨大的载荷,这对飞行员的颈椎、腰椎和脊柱都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惯性的作用,血液加速向飞行员头部涌去,眼前会出现“红视”现象……
再次必须通过“心理关”的选拔。由于14度的滑跃倾角,飞行员在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在着舰时,为了防止挂索失败,舰载机飞行员必须大油门下滑着舰,以保持“逃逸”速度……每一次起降,都是过“鬼门关”。
令戴明盟兴奋的是,作为海军航空兵精英的他,最终被千里挑一的选中。有幸成为中国航母首批舰载机飞行员!
驾“飞鲨”首降成功震动世界
几个月前,有西方媒体曾嘲笑没有舰载机的“辽宁号”不过是“移动的博物馆”。戴明盟暗中憋了一口气,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让航母早日拥有战鹰!
2012年11月23日,是戴明盟终身难忘的日子。上午7时许,身着七彩服装的航母舰员在甲板上一字排开,仔细排查飞行跑道上可能出现的异物。9时,戴明盟驾驶从陆地某机场起飞的歼-15飞机,飞临正在渤海某海域中的辽宁舰的上空。
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戴明盟从舰尾进入,调整航向,对准跑道,放下尾钩。“砰!”战机呼啸而落,滑行几十米后稳稳停住。漂亮,着舰一次成功。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戴明盟驾“飞鲨”着舰时,尾钩准确钩住了第二根阻拦索。国际级功勋试飞员徐勇凌说:“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首先表明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能力很强。”大中型航母上一般有四根阻拦索,战机降落时通常会选择挂在第二或第三根。因为如果对准第一根,飞机降落点太靠近甲板后缘,可能导致高度过低撞到航母尾部。如果对准第四根的话,留给飞机的减速空间就比较短。“可见,戴明盟他们事先通过大量的通场和触舰复飞等训练,把相关技术练到了家!”
曾有国外专家撰文称,中国航母是“徒有其表的一堆废物”。戴明盟用自己的行动,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他成为我国舰载机首飞第一人,这位“超级牛哥”的名字,将被永远载入史册!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驾驶歼六战机在空中遇险后,戴明盟能冒着危险避开炼化区域和骆驼镇,取决于他过人的勇气和高超的驾驶技巧。
B.驾驶飞机在母舰上着舰,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要想顺利钩住拦阻索着舰,飞行员技术娴熟是关键。
C.飞机在母舰上降落时,飞行员会产生撞墙的错觉,眼前会出现“红视”现象,这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是极大的挑战。
D.西方媒体曾嘲笑“辽宁号”是“移动的博物馆”,恰恰说明舰载机的重要意义,进而突出了戴明盟等舰载机飞行员奋斗的价值。
E.本文通过空中遇险、被选为舰载机飞行员、驾“飞鲨”首降、给国外专家一记耳光等具体事件,为我们刻画了戴明盟的硬汉形象。
(2)本文题目为“空中硬汉戴明盟”,阅读全文后,请概括戴明盟的“硬”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一部分引用了功勋试飞员徐勇凌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空中硬汉戴明盟的事迹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B.著名词作家阎肃为了创作歌剧《江姐》,曾经亲自到重庆渣滓洞恶劣艰苦的监狱里体验生活,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
C.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D.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清廉的、节俭的、艰苦奋斗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不清廉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在公款旅游和超标准接待上。
B.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大批高龄农民工远离家乡来到城市从事辛苦的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年龄大了越来越不适应所从事的工种,养老该如何解决是个难题。
C.《中国诗词大会》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
D.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该奖项设立于1927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唐诗之旅》一书中,李元洛先生别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 ,则必登庐山观其瀑; ,则必赴巩县谒其墓; ,则必入沈园勘其景; ,则必至扬州赏其月; ,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①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 ②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
③他欲领悟杜牧的诗意 ④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
⑤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
A.③⑤④①② B.⑤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④③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阅读经典,必须讲究读书方法,把好内容关。首先,要重视① 。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② 。也就是说,读书前应明了目录,通过目录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其次,③ 。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精读原著、精读经典著作。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7.下面是一幅“求救救助”流程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4.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5.B【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B【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7.(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况,况且,1分;进退,提拔和黜降,1分;格,标准,1分;委:委托,1分;大意1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以,率领,1分;哭,为……哭泣,1分;“哭之如父”状语后置,1分;去,离开,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8.(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分)
9.(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
10.(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1.(25分)
(1).【参考答案】AC, A. 应是紧张心情 C. 重情守信
(2).【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3).【参考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参考答案】
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
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
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
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MVC:PAGE]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12.(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题思路】 A项,概括不全,还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C项,张冠李戴,这些是对身体的巨大挑战,且应是“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E项,“给国外专家一记耳光”不是具体事件。
(2)①过硬的技术素质:戴明盟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练就了过人的技术;难度极高的航母着舰,一次成功。
②过硬的心理素质:危急时刻临危不惧、冷静处理;面对每一次危险的舰载机起降,他都敢于闯“鬼门关”。
③过硬的身体素质:能够承受舰载机在起降时对飞行员的颈椎、腰椎和脊柱的影响。
④过硬的思想素质:勇于向更难的任务挑战;当我们的航母受人质疑的时候,他暗下决心要为国争光。
(答出三个方面即可,每方面2分,概括1分,分析1分)
(3)①丰富了文本内容。从专业的角度解说了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的技术难度,也让读者对戴明盟面临的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②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功勋试飞员口中做出的高度评价,进一步说明了戴明盟训练刻苦、技术过硬。
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和可信度。(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启示一:人应该勇于挑战自我。像戴明盟一样,在面对险境时,敢于挑战;面对选拔时,敢于迎战,以此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启示二:人还应该具有千锤百炼的切实本领和过硬的技术。这样才能像戴明盟一样,实现理想,为国争光。
启示三:人应该爱国。为了祖国的强盛,激发自己的斗志,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不要求面面俱到,答出两点,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只答一条,最多给3分)
13.A 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B剖腹藏珠:剖开肚子来藏珍珠,比喻为物所伤,轻重倒置。C箪食瓢饮: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D舞文弄墨:歪曲法律条文作弊;玩弄文字技巧)
14. C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改为“突出表现在公款旅游和超标准接待上”。 B项,成分残缺,可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前加“在”; D项,重复赘余,删去“为了”
15.D
16.①目录之学②不明,终是乱读③精读与泛读结合(每空2分)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根据语段内容及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语段介绍了阅读经典的读书方法。第①空可联系后文从“目录学(的作用)”方面概括作答。第②空可根据整句对应的规律,与前句照应,从“不明(目录),是乱(瞎)读”方面概括作答。第③空可根据后文“精读”与“泛读”的内容,从“精泛(读)要结合”方面概括答案。
17.(5分)居民可拨打电话或呼叫器进行求助救援,求救救助信息会传送到各级服务处理中心,(2分)服务中心就指派相关服务商到居民家中服务,(1分)服务结束后,居民将服务信息再反馈给处理中心。(2分)
18.作文
三则新闻,要求选一个刊登在“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的《暖闻》上,并且要求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换句话说,这道题的任务是,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论述三则新闻里三个人物的做法,哪个最有温度和人情味,或者,哪个更值得登报宣扬?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的一个核心法则就是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而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进而断章取义。比如这道题,第一则新闻,“油条哥”的事迹,一言以蔽之“良心”或者“善良”;第二则新闻,老父亲为了见儿子一面,排队两小时挂号,总结起来莫过于爱自己的孩子,又或者亲情;第三则新闻,“宽容”他人尤其是正处成长中的孩子的无心的过错。
一定会有人在近似于“善良”、“亲情”和“宽容”之间作一个选择,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然后整篇文章围绕着那个最重要的来论述。这就掉入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话题作文的陷阱,因为这几个词概括相对应的几则新闻尚可,但是它们之间不具备任何可比性,而且几者还相互交叉。
让几个不同的事物具备可比性,一定要找到这几个事物相同点,也即“异中求同”。这几则新闻人物的相同点在哪里?命题人怕考生找不到,所以在材料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有温度和人情味”,什么叫“有温度”和“人情味”,说白了就是对人好,不冷漠。很显然,这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是有人情味的:“油条哥”不唯利是图,为顾客的健康着想;老父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意;画展主办方宽容孩子无心的过错,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和法律追究责任。
同样是“有温度和有人情味”的三个事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温度和人情味”的程度,“油条哥”做油条生意,用健康的油本属分内之事,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诚信经营才能做得长久;老父亲爱孩子,舐犊情深,父慈子孝,乃人之常情;相比之下,孩子无心之失损坏了名画,画展主办方按理追究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追究,而是考虑到孩子还小,还是无心之失,怕追究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从这三种程度来说,“油条哥”的“人情味”本是必须的,老父亲的“人情味”,而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是主动施与的,自然是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更为高尚。
是不是说最高尚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推崇的?未必。
更合适的,也可以是更或缺的。几千年来,我们没少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缺乏法制精神的坑蒙拐骗,地沟油、毒奶粉仍然在威胁我们国人的健康,相比宣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义思想,我们更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最基本、最朴素的道德和法律准则,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每个公民,一切行为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这样说来,“油条哥”的事迹理应被宣扬。
更合适的,可以是更前提的。人情味中的“人情”,最基本的莫过于亲子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子女都不爱,谈何爱他人?古代王朝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是有道理的,父不慈,子不孝,哪里还有忠君爱民呢?
E给1分;
解析:A项,强加因果,文中人待人作
15.D
16.①目录之学②不明,终是乱读③精读与泛读结合(每空2分)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根据语段内容及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语段介绍了阅读经典的读书方法。第①空可联系后文从“目录学(的作用)”方面概括作答。第②空可根据整句对应的规律,与前句照应,从“不明(目录),是乱(瞎)读”方面概括作答。第③空可根据后文“精读”与“泛读”的内容,从“精泛(读)要结合”方面概括答案。
17.(5分)
题目:要命的wifi(意思对即可)(2分)
寓意:人们整日沉溺于无线网络生活中,失去了生活和思考的能力。(3分,意思对即可)
18.
文题解析
这道作文题,一看就是模仿2015年课标2卷出的,三则新闻,要求选一个刊登在“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的《暖闻》上,并且要求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换句话说,这道题的任务是,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论述三则新闻里三个人物的做法,哪个最有温度和人情味,或者,哪个更值得登报宣扬?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的一个核心法则就是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而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进而断章取义。比如这道题,第一则新闻,“油条哥”的事迹,一言以蔽之“良心”或者“善良”;第二则新闻,老父亲为了见儿子一面,排队两小时挂号,总结起来莫过于爱自己的孩子,又或者亲情;第三则新闻,“宽容”他人尤其是正处成长中的孩子的无心的过错。
一定会有人在近似于“善良”、“亲情”和“宽容”之间作一个选择,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然后整篇文章围绕着那个最重要的来论述。这就掉入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话题作文的陷阱,因为这几个词概括相对应的几则新闻尚可,但是它们之间不具备任何可比性,而且几者还相互交叉。
让几个不同的事物具备可比性,一定要找到这几个事物相同点,也即“异中求同”。这几则新闻人物的相同点在哪里?命题人怕考生找不到,所以在材料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有温度和人情味”,什么叫“有温度”和“人情味”,说白了就是对人好,不冷漠。很显然,这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是有人情味的:“油条哥”不唯利是图,为顾客的健康着想;老父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意;画展主办方宽容孩子无心的过错,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和法律追究责任。
同样是“有温度和有人情味”的三个事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温度和人情味”的程度,“油条哥”做油条生意,用健康的油本属分内之事,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诚信经营才能做得长久;老父亲爱孩子,舐犊情深,父慈子孝,乃人之常情;相比之下,孩子无心之失损坏了名画,画展主办方按理追究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追究,而是考虑到孩子还小,还是无心之失,怕追究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从这三种程度来说,“油条哥”的“人情味”本是必须的,老父亲的“人情味”,而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是主动施与的,自然是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更为高尚。
是不是说最高尚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推崇的?未必。
更合适的,也可以是更或缺的。几千年来,我们没少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缺乏法制精神的坑蒙拐骗,地沟油、毒奶粉仍然在威胁我们国人的健康,相比宣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义思想,我们更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最基本、最朴素的道德和法律准则,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每个公民,一切行为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这样说来,“油条哥”的事迹理应被宣扬。
更合适的,可以是更前提的。人情味中的“人情”,最基本的莫过于亲子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子女都不爱,谈何爱他人?古代王朝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是有道理的,父不慈,子不孝,哪里还有忠君爱民呢?
辽宁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练习题带答案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养成做高考语文练习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从而轻松应对语文考试。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16-17学年湖北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带答案 2016-17学年湖北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带答案 湖南醴陵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下载 2016-17学年湖北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00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安徽省皖南8校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下载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下一条: 2017年高考语文古文翻译答题技巧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