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学习方法 2021-08-10 200

【篇一】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国家的领土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篇二】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篇三】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18年;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3.关注课后题.

  归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七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下一条: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新人教版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