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2021-09-02 192
【篇一】疆域知识点
一、领土、陆地面积
“疆域”的概念,指国家的领土,并着重于面积大小。这一认识是传统的,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国家的领土是由几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它包括国家疆界以内的陆地和水域、陆地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领陆、领水和领空。国家领土,首先是由其疆界以内的陆地组成,这就是领陆。它是国家领土组成的基础部分,领水和领空附着于领陆。由此可见误将“陆地面积”作为领土,忽视了领水和领空,虽是合乎传统称谓,但却是错误的。
“领土”一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名词,只有在必要时才可以使用。把一个法律名词随处乱用,不仅显得不严肃,而且也会产生许多误解。作为教材无需说明“领土”一词用法,但正确使用还是应当的,这起码显示教材的严肃性。
领土是空间立体形态,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基于这种认识可知“领土”和“面积”这两个词不能并用,也不能混为一谈。
将“疆域”、“领土”和“领陆”混为一谈,相互代用,忽视其间的差别是不妥当的。把“我国的疆域”明确为“我国的领土”更好些,可以避免概念混淆。把“我国领土面积”改为“我国陆地面积”,这样既明确,又概念清楚。
领土的空间立体形态,是指沿边界上至高空,下至地层深处,是一种不规则的锥状。由此可见,“领土的端点”是不存在的。
“国土”一词十分宽泛。国土,既包括陆地国土,也包括海洋国土。《中国统计年鉴》引用1984年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在自然状况中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显然是“陆地面积”数,然而却冠以“国土面积”显然不合适,当直接称“陆地面积”。
领土是 意义上的法律名词,而国土更着重海陆,含义也比较宽泛,尤其是“海洋国土”并不都有完全排他性 (即领土的性质)。因此说,二者法律性质不同、空间形态不尽相同、表述的意义也有区别。
二、领海基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内海(内水的一部分)如同陆地领土一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的排他性 。领海也是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1995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标志着该公约在我国生效。为此我们的地理教材也应从法律上明确:我国的内海和领海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领海,是指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海岸基线”是过去的提法,现在应按《公约》修改为“领海基线”。1996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同时还声明将再行宣布其余领海基线。
“领海基线”是《公约》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测算沿海国家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沿海国家管辖海域宽度的起算线和基准线。此线的确定意义极其重大。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港湾、领峡以及其它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叫内水。领海是位于领海基线以外,邻接于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为12海里。内海和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属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国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
3.陆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
5.我国的最南端是(曾母暗沙)。
6.我国的最西是(帕米尔高原)。
7.我国的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
【篇二】人口知识点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
三、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农村、城镇人口他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63、8%,36、2%)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练一练
1.(2011福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28日发布。读图3“近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回答。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数约为
A.14亿B.13.4亿
C.12.8亿D.12亿
2.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占世界的30%B.我国人口西北多、东南少
C.我国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D.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B.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落实
C.人口增长失控D.自然增长率太高
【篇三】民族知识点
一、民族
1.民族含义与特征
(1)含义:民族是历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我国的民族关系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重点)
(1)民族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①原因:
A、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 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B、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具体表现:
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原则: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①民族团结俄而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①原因:
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B、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②措施:
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关键靠各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内因);
B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帮助,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外因);
C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外因)。
(4)三原则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意义:实行区域民族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小练习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 尔族B.藏族C.壮族D.蒙古族
2.人民币号称中国的名片。人民币上的景观素描浓缩了我国风景名胜的精华,人民币上的许多人物肖像是我国民族团结现状的写照。5元人民币上的人物肖像刻画的是藏族同胞和 同胞,这两个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分别是在()
A.青海和广西B.新藏和宁夏
C.新疆和甘肃D.内蒙古和新疆
3.泼水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A.汉族B.壮族C.傣族D.蒙古族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新人教版 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人教版初二上册英语知识点归纳2016 初二上册语文知识点新人教版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下一条: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