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 2023-11-10 173
近日,北京高考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而在北京,有大约3000多人,对于报名没有丝毫激动,因为他们不是第一次填写这些报名表格。
在精华复读学校,一千多名考生平静地报名后,正在朝着自己锚定的某所名校全力冲刺。
时至今日,“复读”已经成为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延伸教育形式,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自恢复高考以来,“复读”就与“高考”如影随形,成为考生的“后悔药”和“救命稻草”。如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考生选择“再战一年”,以期改变人生轨迹。
从70年代末的高考恢复,到90年代的大学扩招,再到21世纪与出国潮并行,“复读”伴随中国高考进程一浪接一浪,一批又一批复读生通过一年的重塑破茧重生。
复读的历史是怎样的?哪些人会选择复读?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复读?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现象的历史轨迹和当下图景。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拉开了复读这一社会现象的历史序幕。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率约4.8%。1978年,61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1979年,全国高考首次统一在7月7—9日三天进行,共有468.5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仅为6.1%。
已经六十多岁的李女士,亲历了最早的高考复读。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使中专文凭都很吃香,高考真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少数几所好学校的尖子生才能一次性考入大学。很多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考场失误落榜,继续复读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社会上却极少有正规的复读班。”
李女士回忆说,她1979年参加高考,到1983年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复读了三年,考了四次。中间有考上中专和大专的,但她都没有去,“那时,大本升学率大约在3%左右。不是成绩很拔尖、家境不错的学生是不敢选择复读的。那真是‘勇敢者的游戏’。”
来自江南某农村的陈先生现在一个大城市干得风生水起。出生于1970年的他坦言,复读给了他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他考上的北京一所今天的211高校。在班上他发现,有半数同学都是复读生。“我们半数同学比正常入学的年龄都大了一两岁,大家心照不宣,都是复读生。”
陈先生说,他有个中学同学,成绩比他稍好一点,考上的是江南一个专科学校。那位同学的后来的发展并不如他,“复读一年,我反而抄了近路。”
陈先生说,那个年代,复读上名校已经是常态。他们中学有个同学连续考了8年才如其所愿。
90年代,是中国高考录取率增长最快的十年,从1990年的22%到2000年的59%,10年间,高考录取率增长了37%。此时中国社会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获取更高学历被普遍视为改变命运、进入中产阶级的重要途径。
这一时期,人们对“学历”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正因为大学录取率上升,有更多人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大家才觉得考个好大学更有必要。
高校扩招速度远远赶不上学子们的升学需求,在艰苦的大学入学竞争中,高中阶段的复读变成常态,许多学生甚至高三后连续复读数年。
马先生是1996年参加高考的,当年考上了专科。那时大专文凭的含金量很高,找工作也容易,但是凭着一股倔劲儿,他还是选择了复读。
马先生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同学们读大学的欲望特别强烈,参加完高考都会急着打听复读班的情况。由于录取率不高,复读的学生很多,许多人会复读几年。没考上大学的复读为了上大学,考上专科的复读为了读本科。
90年代,为了满足广大学子的复读需求,民办复读班应运而生,复读也成为标准化的高考补救处方。
如今京城最大的复读机构精华学校,也正是在90年代开始从高考辅导转为专注复读领域,在1990年招收了第一期高考复读班。当年招生的盛况,老员工至今记忆犹新。“教室不够用,老师也不够用,班里不断加人,坐的满满当当。”
进入数字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生路径有了更多可能性,而复读缘由也变得复杂多元。复读生群体中,除了常规的“低分复读”,出现了更多“任性”的孩子,主打一个“我的人生我做主”。如今,“复读”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上大学”,而复读也已经成为学子们改变人生轨迹的“遥控器”。
01离开西安交大重读“高四”
去年9月,当别人还沉浸在刚入大学的兴奋中时,小牧却收拾好行李,毅然决然地选择从西安交通大学退学,回到北京读“高四”。今年高考,684分的成绩没有辜负他9个月前的决定,他终于进入自己心仪的北京大学。
去年,成绩一向稳定在670分左右的小牧被649分的高考成绩打了个措手不及。“高考发挥确实有些失误,优势学科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虽然沮丧,但当时的小牧并没有下定复读的决心。真正动了复读的心,是在进入西安交大以后。入学没几天,小牧就发现,身边的室友都非常努力,彼此之间“内卷”严重。在大学里“卷”一年跟回高中再“卷”一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仔细一想,小牧心里有了答案:付出的努力差不多,但是换来的前途可能却是截然不同的。“从漫长的一生来看,早一年上班和晚一年上班也没什么区别,所以我决定回京复读。”事实证明,这一选择让他站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今年精华复读的学生中,有14人圆梦清北,目标坚定的人,确实能通过复读“更上一层楼”。
02为换专业大三从北大退学
2019年,小洋一举考上北大计算机系,但在这所别人的“梦中情校”读书,他却一直感到迷茫。当初是因为计算机热门,所以填报了计算机专业,但真学起来,他却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产生不了兴趣,始终找不到学习的感觉,以致郁郁寡欢,一门接一门挂科。2022年春节,他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惊掉下巴的决定——退学。
“我大概经历了四个月的混乱,和父母谈了很多次,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接受了这个最现实的方案——复读。”虽然做出决定,但他对复读还是有些纠结,这种矛盾心理一直持续到他进入精华学校后才慢慢消失。
经过一年复读,2023年小洋再战高考,考出佳绩,再次被北大录取,这次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梦想,他用一年复读创造了一个传奇。
03放弃国外名校重新高考
“上一次高考是2018年,623分,当时没有太重视高考,就当自己是同学的陪考”,小山在2018年拿到了英国知名学府曼彻斯特大学(全球TOP30)的录取通知书。
在英国读完了一年的预科,本以为可以迎接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小山的一切计划。
因为疫情的原因,他不得不回国上网课,昼夜时差颠倒、线上课堂效率低下再加上语言障碍导致他的学习进度不断落后。交着高昂的学费却不能到校学习,名校的很多资源难以利用,也享受不到国外大学的学习氛围,缺乏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融入,也很难提升沟通能力、开拓视野……如果再这样下去,耽误的只会是自己的未来。
综合考虑后,小山选择到精华复读。“虽然之前是在国外读大学,但我也知道,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文凭上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习氛围等都有很大差距,如果没能进入理想的院校,与其浪费四年,不如再拿出一年来好好复读,考个好大学。”
第二次高考,他以678分的好成绩进入人民大学。
有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高考人数1100万人,复读生约190万,占比超过17%。河南省复读生比例超过46%,全国13个省复读生比例超过20%。
纵观几十年的复读发展史,复读现象随着教育制度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化。中国蔚然成风的复读现象,并非源于个人执念,而是由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交织推动。
首先,无论从哪个层面说,高考都是一场最公平的人生较量,也是成本最低的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扇难得的机会之门,如果第一次没敲开,多敲一次也无妨。
其次,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的看重是“公开的秘密”,即使考研、考博时可以再冲击名校,但本科第一学历的“案底”会影响踏入社会后的每一步。这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名校作为自己的目标。
此外,越来越多元的社会允许每个人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管你已经走到人生的哪一步,都可以重新走入高考考场,选择自己的别样人生。
可以说,一个社会对复读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社会的包容度以及对人们自由选择的尊重。
本文转载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062289138043888&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山东省2023高考补报名进行中,今天确认缴费 全国多地公布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及户籍学籍要求 高考报名进行时,16部咨询热线服务郑州考生 2024年高考明天起网上资格审核,烟台县市区现场审核时间公布 陕西:2022年高考录取本科一批录取正在进行 不会吧,就我知道四川单招最好的5所院校是……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高考信息资讯
上一条: @即墨高考生 2024年高考报名启动!网上报名操作说明看这里→ 下一条: 2024年高考哪些学生可被保送?教育部最新明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