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4-03-18 1560
不过是一个个家庭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做出的理性决策而已。
出国留学,往往和不少美好的想象高度绑定在一起。
比如,能获得更高的学术水平。再比如,拥有了镀金之后的海归身份,就能在工作机会和薪资水平上得到保证。
正因如此,去海外名校深造,一直是不少中国学生梦想的事情。
但现实却和想象差距悬殊。这些年来,出国留学的风潮迅速降温,在海外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这背后,不过是一个个家庭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做出的理性决策而已。
出国留学,真的不火了
长期以来,在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国接收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人数排名中,美国始终保持了第一位。仅2019-2020这一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就达到了37.25万人。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目的国,美国留学数据的变化无疑是留学领域的风向标。
对比美国权威信息库OPEN DOORS所提供的2021-22和2022-23两个学年的数据来看,美国全部的国际学生人数从不到94万人增长到了105万余人,增长了11.5%。
其中,最为显眼的是印度,2021-2022学年它的留学人数还不到20万,但一年之后,这个数字增长到了将近27万。
而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自从2014-15学年首次突破30万之后,连续七年都保持在了这个水平。
甚至,在最近的2021-22和2022-23两个学年中,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跌破30万,大有即将被印度赶超的势头。
也就是说,与国际总体赴美留学增长的趋势相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却不增反降。
在这种减少的趋势中,K-12阶段的低龄留学人数的减少最为明显。
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在美K-12阶段国际学生人数分别为42122、36842、25941、17375和13565,从占据美国的将近一半缩减为仅有的四分之一。
有人将出国留学人数减少的原因通通归结为疫情。但相关数据显示,早在疫情之前,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就已经触及了天花板。
从2017年到2019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每年增加的人数都不超过七千人,这和之前每年上万的新增规模比起来,实在是差距太大。
北美向来是知名的留学目的地,除了美国,加拿大历来也是不少中国人青睐的深造去处。但是,在2018年后,印度就已经取代中国,成为了加拿大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
与之相应,中国国内高校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近年来也纷纷呈下降趋势。
2017年,清华大学本科生出国深造的比例高达28.2%。2019年时,出国深造的比例也维持在26.3%。
但到2022年时,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4.0%,相对于2017年,直接缩水了一半多。即使是23年疫情结束之后,出国深造的比例也只是略微上升到了15.6%[12],再也不复昔日盛况。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出国留学真的不火了,人人挤破头申请国外高校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
留学生变少,越来越贵是原罪
为什么大家不再热衷于留学?核心原因当然是贵。
出国留学历来以贵出名,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些年来,它的费用仍在节节攀升。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库(NCES)的统计,从2002-03学年到2022-23学年,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所需的平均学费都在持续上涨。
其中,公立大学本科生的平均学费从57794元人民币上涨到了124336元人民币,翻了一番还要多。
具体到各大高校,这种现象会更直观。
比如,从2017-18学年到2020-21学年,南加州大学本科生的学费从39万元人民币,上涨到了将近43.4万元人民币。
斯坦福大学董事会也基于运营成本的通胀压力,在2022-23学年增加了4%的学费和4.25%的食宿费。
而学费涨价的一大原因,是政府对各大高校的拨款正不断减少。
以名义美元计算,美国有40个州2020财政年度的高等教育拨款水平高于2008财政年度,但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只有24个州的高等教育拨款有所增加。因此许多州需要增加学费来弥补州资金的损失。
另外,留学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汇率的变动也让留学成本一路飙升。
美国的通货膨胀自疫情开始便一直肆虐,2022年6月上行到9.1%,创近40年新高。即使2023年8月下降至3.7%,也仍然高于美联储2%的通货膨胀率目标。
与此同时,2022年3月到11月,人民币逐渐显露出贬值的趋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突破7.2。2023年2月以后,人民币汇率再度走低,目前仍在7.2左右徘徊。
留学成本在涨,但中国学生留学的模式却保持稳定,中国的自费留学比例从2001年以来都在85%以上,多数年份甚至超过90%。
因此,是否选择出国留学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高收入会促进出国留学的选择。2017年人均年收入两万以上家庭的学生出国留学的发生比便是五千以下家庭的学生的2.15倍。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小受到精英思想耳濡目染,还是依靠家庭支持出国留学从而逃避国内竞争,中产阶级子女一直是留学群体的主力军。
但是,中产阶层内部的收入差距较大,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中产阶层的生活压力较大,较高的住房支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产家庭的购买力。
即使是中产家庭,64%的家庭开支也被用于生存性消费,用于子女教育之类的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空间和购买力则被很大程度压缩。以城镇中产阶层为例,一年用于教育的支出平均大约在七八万左右。
对比来看,在留学高峰期2018年,当年平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63。以此汇率计算,芝加哥大学2017-18学年的本科生学费大约为37万人民币。
而按照现在1:7.2的汇率计算,芝加哥大学涨价后的学费变成了大约46万人民币。
再加上一年生活费因人民币贬值而上涨的大约1万3千元,可以看到,现在的支出比留学高峰期起码贵了十万,远高于城市中产阶级一年用于教育的平均支出。
甚至,即使一些中产家庭的学生希冀通过学校的资助减轻经济压力,却会发现许多美国高校在审核入学申请时,已经将需要经济援助的学生排除在外了。
在美国,只有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少数几所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学对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录取政策。
剩下的学校,例如布朗大学,在招收国际学生时,都会明确考虑学生的经济条件,这意味着需要更少经济援助的留学生往往更有优势。
可以说,在学费上涨、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和资助减少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留学真的越来越贵了。连年上涨的留学费用自然而然让一部分中产阶级家庭犹豫是否要进行这笔教育投资。
海归,不再是金字招牌
虽然留学成本在涨,但如果学成归国之后能找个好工作,其实多出点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事实却正好相反,留学生们在国外苦读几年,花了钱不说,回国后才猛然发现,海归身份早已不是金字招牌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国留学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的学术水平。
一方面,中国高校这些年一直在默默努力,一些特定专业的学术水平已经是世界领先。
在软科2023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高校共有十七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
其中,清华大学的能源科学与工程便超越了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著名大学,排名第一。北航的航空航天工程同样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
另一方面,像英国的课程硕士,实行免试申请的入学制度,不需要专门考试。
在培养模式上,也以授课为主,通过完成课程作业给出成绩评定。另外,课程硕士的学制一般较短,全日制通常为1年。
结果就是,这样的硕士项目花了很多钱,但可能也没学到多少东西,成为人们口中的“水硕”。
而且,留学生们短暂的假期与实习要求的长周期并不适配,和能够一边上课一边实习的国内学生相比自然处于劣势。
这种情况下,在海外留学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与国内**市场的隔绝,难以积攒实习经历。
但是,学成之后回国**早已成为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一致选择。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长到了2014年的45.98万人。留学回国的人数同样也从248人增长到了36.48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留学回国的规模相对于出国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这几年,回国找工作的应届留学生数量一波多过一波。
2020-2022年,回国找工作的应届留学生规模指数分别为1.99、2.00、2.17。其中2022年的数量相比于前一年更是增长了8.6%之多。
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增多,便让**市场卷了起来,原本稀缺的海归,也在这种趋势下贬值了不少。
正是这样,不少海归抱着追求稳定的心态,卷进了体制内。
人社部对海归进行的**调查便发现,留学生对考公的热情高涨,74.4%的留学生都认为“考公热”席卷了海归圈子。
海归们的目标甚至直接瞄准了县城的公务员岗位,广东省和平县2022年引进人才的公告除了吸引国内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报名外,来自美国、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同样名列其中。
但他们的学历,真的不如以前管用了。
2019年、2020年、2021年的海归优先职位数同比分别下降了25.4%、23.5%和0.4%。
体制内也开始对留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想通过英国“水硕”作为捷径进入体制内,会遇到重重阻碍。
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发布的定向选调生和储备人才招录公告便要求,对于最高学历为国外大学的报名者,本科学历必须是国内双一流高校,国外硕士研究生学制也要在两年及以上。
面对供需关系的错位、学历认可度的降低,2021年有将近70%的海归认为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低于预期。
这样看来,出国留学的热度下降并不让人惊奇。毕竟,每个考虑孩子未来的中国家庭心里都有一笔账,而国内升学的性价比摆在那里。
来源:钛媒体 资讯栏目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出国留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了吗? 留学生“开局”火了,留学服务机构花式消费“老客户” 出国留学火热,中国留学生涌向这些地方 多措并举培育出国留学生国家认同 利好!中国正式加入《海牙公约》,留学材料办理大提速! 出国留学火爆,中国留学生涌向这些地方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新闻资讯资讯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