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 2024-08-01 2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对于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聚力协同,创新思政课堂
结合思政小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推动思政课讲活理论、做活实践、激活主体,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
1.探索行走课堂
聚焦开门办思政课,积极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思政+”等教学新模式,把思政课堂搬到防洪一线、各类场馆、乡村振兴和改革开放的最前线,把百年党史的辉煌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全面、真实、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激发学生为家乡和国家贡献的奋斗之志。
2.打造特色课堂
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扩展课堂教学半径,打造特色思政课堂。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安徽省第一座大型场所类水情教育基地暨安徽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创新推出“馆课结合”特色思政课堂,通过展图数据、图文影像、沙盘模型、沉浸影院,在光影声电的视听盛宴里上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渡江战役纪念馆、李克农故居、佛子岭水库文化馆……“馆课结合”思政课不断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思政课堂更有生气和吸引力。
3.建设联动课堂
聚焦全课堂育人,明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走入专业课堂,深入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为专业课堂提供学理支撑;专业课教师走入思政课堂,为思政教学提供专业案例,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铸魂育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打通课堂育人“最后一公里”,把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打开全课堂育人的“新视角”。
二、激发动能,建强育人主体
思政课办的好不好,关键在教师。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强“大思政课”育人主体,是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夯实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必然要求。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提升政治素养,信道、明道、传道。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讲信仰的人首先要有信仰。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教师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要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爱,教师首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爱;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教师首先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在自己心中扎下根。思政课教师要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引导大学生在“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升专业素养,有为、乐为、敢为。思政课教师要向哲学要高度,向史学要深度,向前沿学科要新度,向相邻学科要广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一时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用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形成教师的学术魅力,立体、多维、生动的讲好思政课。提升人格素养,可信、可敬、可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最为独特的个性化标识。一堂好的思政课不仅是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满足需求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受到情感熏陶,得到人生体悟,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实践践行相统一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自觉修身修为,既做经师,也做人师,让自己成为为学为人的“大先生”,率先垂范,持身方正,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触动学生,以自己崇高的价值追求引领学生,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2.打造多元育人主体
“大思政课”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涉及世情、国情、民情等,对教师的政治素养、知识体系、队伍结构有很高的要求。要统筹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构建由专、 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大国工匠等构成的育人共同体,打造具有大情怀、大学问、大境界的“大先生”队伍。引进来,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选优配足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严格把好“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请进来,邀请大国工匠、教学名师、最美思政课教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走上思政讲台,分享人生历程,感悟榜样力量。聘进来,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选聘符合条件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先进模范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讲授思政课。走上来,党政领导干部常态化、制度化进课堂,上讲台,为学生送上“不一样的思政课”。
3.构建多维培育机制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师资创优”力度和培育力度,努力培养造就有影响力的思政课名师大家、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举办思政课教学比赛、参与各类教学大比武大展示大竞赛、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和公开课展示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更加投入教学、钻研教学,创新讲好“思政金课”。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制度机制,搭建教学科研研究平台,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责任到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培训体系,发挥各类培训优势,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创新开展贴合实际、务实高效的校级培训和实践研修,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全覆盖。建立健全多元化激励机制和多维度考核机制,细化落实保障措施,加大对思政课教师项目申报、评先评优、职称评审、教研优秀成果奖励等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从而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内外联动,开发思政资源
数字技术赋能课程资源和平台建设,打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共同体,优化思政课数字化、一体化、精细化资源供给体系。
1.整合校内优质资源
依托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建设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作用显著的高水平在线资源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和各种隐形教育资源蕴含的“大思政课”元素,开发多媒体课件,编写教学讲义和教学案例,建设校内教学资源库。数字赋能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跨越时空的情景体验和互动,活化教学场景。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在线授课、同屏共享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共用。
2.深挖行业特色资源
深入挖掘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光辉发展历史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科学阐释各行各业传承弘扬中国精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所形成的反映行业特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先进性的行业精神,在创造历史功绩的的发生地、伟大建党精神的溯源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诞生地,把抽象的精神植入特定时代、特定岗位的历史情境并具体化为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并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设“思政+行业”案例资源库,在理实相融中强化价值引领,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3.用活地域优质资源
充分发挥安徽地域资源的思政育人功能,结合新时代安徽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生动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聚焦当前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安徽丰富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累累硕果,转化为具体鲜活形象的思政教学素材,建设“思政+安徽”素材资源库,推进区域优质思政资源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对接、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本文转载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5792593099274661&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路径探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 教育部: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 AI大模型参加高考全科目评测,文科总分过一本线,理科过二本线 安庆职院构建全过程立体化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五个“围绕”护航学生成长成才 全国首个以“数字产业” 命名的高职院校开学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高考信息资讯
上一条: 上海2024年高考本科录取结束,专科志愿填报开始 下一条: 2024高考 | 今日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