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洛北第二联立师范学校即临邑师范前身在临邑县城西三里庄建立,从济南、青岛等地招收知识分子300人,举办教师训练班,主要进行政治教育,实行供给制,军事化管理。训练4个月后,分派到各县从事小学教育。1950年4月迁至渤海二中校址,即现校址,占地近100亩;7月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易名为“山东省立临邑师范学校”。11月招收初师,主要是高小毕业生,共计招收学生113人。1958年9月以后,学校由初师改中师,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三年。1958年9月至1970年11月,除了招收了中师外,还招收了部分教师训班、简师、中速师、中文函授。“文革”期间,学校校名一度改为临邑东风战校。1984年底,学校收归地区,直属地区教育局领导,校级干部按副县团级配备。1988年6月,学校恢复县团级单位,校级干部按县团级配备。学校走向正轨后,除招收主体中师外,还招收过民师、体育、美术、计算机、幼师等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3+2小学教育大专班,2013年停招3+2小学教育,开始招收3+2学前教育专业。七十余载栉风沐雨,励志弥坚;七十余载辛勤耕耘,满园芬芳。学校从建国前走到现在,经历了七十多个春秋,培养了两万多名合格的教师,为鲁西北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斗转星移,日月交替;风雨砥砺,岁月如歌。几代临师人,以智慧、勤奋播种,以执著、豪情经营,硕果累累,成就辉煌。学校被上级认定为省级规范化师范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省级体育卫生先进单位、省级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师范院校书法教学师范校、全国围棋师资培训试点单位。回顾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办学特色推动着学校伴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1、名师战略。历来重视师资建设,投入较大资金,支持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36人取得硕士学位,32人取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继韩军之后,徐治华、唐秀华、刘俊秀又相继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孙玉萍获全国说课一等奖,刘俊秀、李安峰、张翠萍老师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孙卫老师获省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2、 科研兴校战略。李安峰老师主持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微型化学实验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李天银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比较研究》已通过鉴定,成功结题。目前,仍有多名老师积极参与国家、省市课题的研究。多年的引导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群体。3、 品牌战略。一是小学、学前特色。中等师范学校承担了半个多世纪培养小学师资和学前师资的任务,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淀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经验,培养的毕业生在教育教学一线大多为骨干和中坚力量,为培养合格小学、学前教师总结了行之有效办学方略。二是艺术特色。早年就提出“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事实证明,行之有效。学校致力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师范特,而且有艺术特长,如音乐、体育、书法、绘画、文学、舞蹈等,列入课程计划,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大力培植和打造艺术教育品牌,成效显著。在全国师范院校师生书法大赛中,我校获团体一等奖,是唯一获得全国书法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的学校,周继东老师获园丁一等奖,几百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由此,学校也被认定为王羲之书法教育示范校。中国围棋协会批准我校为全国围棋师资培训试点单位。文学社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发表文章,健美操队在山东省举办的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绘画兴趣小组定期在学校举办画展,多名学生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作品。刘金术、曹强等老师几年来在国家、省级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110多篇。学校还成立了艺术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次巡回演出,信红霞老师表演的一勾勾剧目《王小赶脚》被中央电视台播放,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圆梦》,使县委书记和许多县乡领导、观众感动得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