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2020年语文高考五大亮点

高考信息 2021-07-02 419

7月7日,全国超过一千万考生走入高考考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非常特殊,除了疫情的影响高考延期一个月之外,今年还有多个省份进入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据了解,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那么,在疫情加改革双重压力下,今年的高考命题有哪些变化?难度如何?高考命题的变化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影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第一时间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及考试专家,对语文高考试卷进行了分析。

  专家们指出,今年的试题从总体上看把握了时代精神,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总的来说有五大亮点。

  亮点一:命题直面时代的重大突发事件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使命担当,今年的高考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疫情让很多人深刻的体会到世界发展的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成为了常态,”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因此,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考查这代高中生的成长,对今年的高考命题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因此,我们的命题要直面时代的重大突发事件,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语文命题专家说。比如,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 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其实,高考前社会上很多人都猜测到了疫情会进入试卷,这也给高考命题带来了考验:既关注今年社会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要防止社会上的押题。这就要求命题专家们找到更好的切入口。

  “作文命题向来就是紧扣时代重大命题,重大事件,今年显然避免不了疫情,但是今年高考试题的切入非常巧妙,很接地气,”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甚至这次高考也是一次成功的全国抗疫再学习再教育的过程。

  亮点二: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立德树人的考查还要落实在语文的学科素养上,”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到,所有试题没有冷僻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这样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考生们不会因为在某一个具体知识是认知差距而影响了对实际的语文能力的考查。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语文高考命题专家介绍,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比如,全国Ⅰ卷的文学类阅读,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介绍,高考中通常会出现两类命题,一类是实质性命题,题目中就包含着要考查的知识要素,另一类是综合性命题,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结合题目外部的相关知识,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命题使教育科学和考试科学的规律统一起来了。”谢维和说。

  陈志文介绍,他对比了近10年语文高考试题,发现在语文能力的考查上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从表面上看,考查的是语文,实际上更多是对考生基本的学习能力考查,也就是在考查他们‘看明白了没有?’‘如何表达?’,这背后需要有很好的逻辑。”

  亮点三: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陈志文提到了语文背后的逻辑的考查,很多专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是否能读懂、是否能讲清楚、是否能理解深入,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能力。考试非常重视这一点的考查,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考生的思维能力。”王宁说。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考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如何为自己画像’考查的不仅是语文的关键能力,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关键能力,对个人认识是人生的难题,学生要进行自我建构,考查的是考生的思维建构能力。”张志勇说。

  亮点四:新旧高考平稳过度

  都说今年的高考特殊,除了疫情之外,“今年还是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落地年,因此,今年高考还有一个特殊使命,检验高考改革的成果。”张志勇说。

  据了解,今年考试中心首次命制的新高考Ⅰ卷、Ⅱ卷。相关高考命题专家介绍,这两个卷的命题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在试卷的结构上,布局更为均衡。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能涵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

  在试题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现代文阅读I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能力,文言文阅读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文意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

  “从试卷结构的稳定性,新高考省份的适应性,试题的难度,与学生生活的对接等几个角度看,语文这个科目应该是经受住了这次考验。”张志勇说。

  亮点五:难度没有增加提高考生的获得感

  因为经历了疫情和较长时间的居家学习,高考的难度成为家长和考生最为关心的话题。采访中,多个专家表示,今年的高考试题是“稳”字当头,试题的难度没有增加。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指出,试卷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并且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不少专家专门与2019年的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这套试题从结构顺序、知识点到题型没有变化。新高考地区则完全对标了各地的试测题,保持了绝对的稳定。虽然说不好对难度进行绝对的评价,但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稍容易了一些,比如材料选择上很明显能看出是学生熟悉的,再比如作文的命题上,则很注意开放性,尽量让所有考生有的可写。”陈志文说。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2020北京高考语文卷权威解析来了 专家解读四川高考新变化 应考应这样复习 2022年高考招生政策深度解读 甘肃省2024年高考将于6月7日开始 考试科目为“3+1+2” 天津市普通高考报名有关事项详细解读 《中国高考报告(2024)》:高考命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高考信息资讯

上一条: 2020北京高考语文卷权威解析来了 下一条: 北京高考语文卷:今年语文题难度稳定不刁钻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