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指南 2023-10-24 350
2018年以来,北京中考共进行了3次改革。2018年,北京中考首次实施三科选考,且选考科目的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2021年,北京中考方案再次改革,实行全科全考、两考合一。其中,初二考两科,初三考8科。考生可在化学和生物中择优确定1门、在地理和历史中择优确定1门计入成绩。
近期,北京再次启动新一轮中考改革。整体来看,本轮改革并非单一问题导向下减负式的调整,而是一次基础教育学段有组织育人体系构建实践在教育评价改革领域的正面突破。
中考是基础教育学段重要的指挥棒。北京新一轮中考改革的紧迫性在哪儿?新一轮中考改革的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将对北京基础教育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紧抓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质量衔接的主线
在本轮中考改革前,北京市教委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调研。调研的主题是考察全市各区学生中考选考科目与高中选修科目的联系。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不高。而2018年以来,北京中考改革的导向一直是在给予学生选择性的同时,加强学生初中学段的学习与高中学段的学习,直至高考专业选择之间的衔接。
改革设计与现实之间出现偏差,原因是什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2018年北京中考改革方案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学科参加中考竞争,并且降低学生选考科目中分数最低的学科的影响。然而,2018年北京中考选考方案运行后,考试评价部门发现,赋予初中学生选择权后,学生不完全是选择喜欢的学科,而是实行“战术选科”。即哪科出题容易,哪科容易得分,就选哪科。
2021年,为落实教育部全科全考、随考随清要求,北京中考实行考10科后选8科记录成绩的方案。这个方案有利于落实教育部促进学生在初中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要求,同时适度保留了可选择性。但是,运行两年后发现,虽然改革方案设计理想,但真正作用到教师现实教学中时,则演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初二就“提前备考”。无论是“战术选科”,还是“提前备考”,都反映了考生和家长希望顺利升学的愿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奕说,“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不应该是矛盾的,改革发展需要找到最大公约数,跑出新赛道。”
梳理北京中考改革的历史脉络,李奕表示,虽然考试科目不同、考试计分方式在变化,但每一次改革都是根据当时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设计的,改革的进程反映了我们对怎样培养人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北京市教委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组织考试评价和教科研部门对中考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教科研部门确认,初中各学科因为开课时间不一样,课时长短不一样,所学习的知识体系也不一样,不构成平行选科的基础。同时,考试评价研究发现,初中阶段10个科目都用统一的纸笔测验计分的方法也存在弊端,部分学科更适合社会实践和动手实验,纸笔考试容易导致以试卷为模板的反复训练,使这些学科的教学局限在考点记忆和考试题型的模拟上,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造成教学目标的错位。
今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的重要论述。李奕说,作为基点的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
“我们意识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抓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质量衔接的那条主线。这一主线是我们正在寻找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李奕说。
将考试从“分水岭”变为“起跳板”
考试评价是基础教育重要的指挥棒。但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指挥棒,发挥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在北京中考改革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市教委发言人坦言,在北京中考改革整体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市教委聚焦了三个要求。首先是国家的要求。党和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如何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次是家长的要求。怎么能让孩子学好,不仅顺利升学,更能让个好得到发展。再其次是教育规律的要求。要关注学生的负担和身心承载能力。
李奕说,经过大量调研和反复权衡,新一轮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既改革考试的方式,也调整计分方式,还完善学生的升学方式。其中,“大减法、小加法”说的是学科和考试内容,北京将在保持全科全考的基础上,实施有组织的系统改革。“多渠道、新载体”指向的是升学方式改革。
李奕说,在前两次改革基础上,在落实国家新课标和执行“双减”政策背景下,北京2023年实行的中考改革,既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也要提高考试评价导向的科学性,努力探索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初中阶段不同学科应该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和什么样的成绩呈现方式,进而引导到用什么方式教学,怎样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
根据方案,北京中考把考试评价方式分成考试、考查、考核3类。由于教学时间长,知识积累比较完整,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4科成为笔试的保留科目。李奕表示,这些考试科目仍然坚持以学定考,回归教材,但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教材知识再现,而是情境、问题、现象在教材外,理在教材内。因此,僵化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和学习都是不适应的。
李奕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4个科目的命题导向也不是刷题,而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把公式、方法等基本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关注强国建设的现实问题和基础学科研究问题。事实上,这类考题近年来在北京中考试卷中已经出现,包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作为中考6个计分科目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将实行开卷考试。李奕说,道德与法治学科重点是要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认知态度,因此开卷考试不是从书中查找答案的开卷考试,而是给出新情境、新素材和真实问题的考试,答案将是开放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在学生行为习惯上的固化。不应出现学生卷子答得非常好,但生活中行为失范的情况。因此,道法考试还有10分的过程性综合素质评价。
体育与健康学科,将实行平时成绩加中考测试成绩的方法。李奕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关注的不是一次体育测验的成绩名次,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形成良好生活态度,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健康的体魄,至少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体质良好的标准,进而形成乐观向上、开放自信的心理素养。
李奕说,虽然道法和体育两科算作计分科目,但这两科的改革导向是不求区分度,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和身体素质整体应是优异的,而不是靠这两科来区分学生。
历史、地理、生物和化学4门学科在本轮中考改革中将实行等级制考查。李奕说,调整这4科的考试评价方式,就是要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把教师从应试备考中解脱出来。引导教师面向课标教学,带领学生把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课时用在最需要培养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上。
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如果仅围绕教材上的知识、实验进行纸笔测验,教师教学会局限在让学生反复记忆实验的过程、方程式或者反应的结果。而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基于实验的、有意思的学科。聚焦学科生命线,就要给孩子更多在化学实验室里动手实验的时间,在初中阶段就把学科兴趣激发出来,形成初步的思维品质,从而为高中阶段基于学习兴趣的选科学习打下基础。
他说,初中学段的生物、地理和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特点,感受学科知识和自然、生活的关系。比如,初中的生物课上,学生要去逮一逮昆虫,认一认植物,做一做实验,亲近大自然。初中的地理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走进真实环境,认识地貌,了解感受到真实的气候、天气特点,结合寒暑假的研学或家庭旅游,了解不同地域的地理差异。初中的历史学习,不仅仅要记忆历史知识,还要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
此外,信息科技、艺术、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考考核科目,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以及核心素养和技能在孩子身上的固化,旨在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
北京中考方案公布后,部分家长在首都教育公众号上留言询问,化学、历史、生物和地理这4个科目考试方式调整,会不会导致相关学科教学弱化,影响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学科衔接?对此,李奕表示,不仅不是弱化,反而是更加重视这些科目的教学优化,更加聚焦课标要求。李奕说,改革后,中考对初中的导向作用在于,鼓励教师教学聚焦学科生命线,学段衔接也聚焦学科生命线。他说,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点的基础教育要把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放在突出的位置。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专注于知识点巩固,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整体的思维品质,这是舍本逐末。
李奕说,不应该过早地用一刀切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导教学。未来,不光是中考,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科日常的评价和考核方式,都要按照这一改革方向调整。比如,学校初一年级、初二年级的地理和生物考试,不一定采取纸笔考试形式,也可以用社会实践、任务设计等方式完成。“这不是简单的减负,而是趋向更符合学科特点,落实新课标的变革。”他说。
李奕说,中考改革这根指挥棒就像交响乐团指挥手中的指挥棒,不同的学科就像乐团中不同的乐器和团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考试评价指挥棒就是要引导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聚焦国家课程标准和每个孩子的特点,一同奏出最美妙的乐章。中考也不再是区分学生的“分水岭”,而是助力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寻求学科兴趣、提升思维品质的“起跳板”。
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强有组织育人体系
评价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考,承上启下,向前可以撬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向后能撬动高中教育改革。北京市教委选择中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系统变革的切入点,正是北京基础教育即将迎来一轮系统变革的明确信号。
如果中考不改革,一方面会阻碍义务教育阶段提升教学质量,导致教师抓不准基础教育的生命线;另一方面会阻碍高中多样化分类发展提质增效。李奕说,北京市教委将在扎实推进大调研的基础上,以中考改革为起点,陆续推进教学、评价以及招生制度的协同改革。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中考改革将引导所有学科的教师将教育教学聚焦于新课程标准的扎实落实。
例如,小学的科学课程和初中的道法课程,鼓励教师关注孩子思维品质的培养、行为的固化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初中的生物课教学,提倡教师带学生去植物园,去周边的小区,做北京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考察,去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主题的探究。让学科思维的交叉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那么,中考如何撬动高中改革?答案就在北京中考改革总体思路的后6个字,“多渠道、新载体”。李奕说,未来,北京高中升学将逐渐减少单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比例,增加升学渠道。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取消中考,也不是简单的电脑派位,而是形成较大规模的新的育人载体。
在育人体系构建方面,北京将构建不同尺度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有集团尺度的,也有区域尺度的,还有全市尺度的。在市级层面,北京将坚持“指标到校”等市区统筹的入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市教委鼓励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集团在建立连续培养机制以支撑学生的连续培养。
在教育集团内,通过集团内的一体化、连续的高品质教育教学、教研设计、学生访学、课程衔接等方式,畅通优质教育资源要素的流动,夯实集团教育内涵,形成集团教育特色。学生们一方面能见到更多的同学,见到更多的好老师,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中考升学的压力。
在课程方面,北京将着手构建小初高一体化的育人课程体系。鼓励各集团、联盟校在优质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课程一体化的改革探索,穿越多种边界,将学校间、学科间、校内外、课内外打通,以支撑学生个性发展的连续培养。“宽赛道,新出口”将支撑学生从凭分入学转变为凭兴趣、凭特长入学。学生愿意在本校直升可以,愿意参加考试,适度跨校、跨集团升学也可以。
李奕说,在北京基础教育干部教师的交流轮岗实践中,市教委提出“大面积、大比例、小范围”的要求,就是将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重心落在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上,而不只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这一轮中考改革后,北京将促进教师和校长在教育集团内交流合作,促进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让孩子见到更多的好课程、更多的好教师。让教师也发挥出各自独特的优质育人服务属性。李奕说,鼓励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趋势,即是在教育集团内首先形成小规模的“集团管校聘”。
李奕说,以中考改革为起点,北京推进基础教育系统改革,目标是加强有组织育人体系构建,以高质量教育服务实现高质量育人。改革的标准,就看是否有利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见效,是否有利于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是否有利于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是否有利于引导全体教师聚焦基础教育生命线,是否有利于减负增效支撑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本文转载自:http://m.jyb.cn/rmtzgjyb/202310/t20231024_2111107206_wap.html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市教委谈中考改革:减少考试单纯记忆内容,减轻升学压力 北京发布中考改革方案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和考核三类 中考改革带来课堂变革,北京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2年天津“新中考”时间、科目、分值有调整! 对标新中考,北京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等级成绩划分标准等公布 关注!北京市2022年中考安排详情来了!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升学指南资讯
上一条: 网友反映有中学面试掐尖招生,吕梁回应 下一条: 学校体育应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