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互转,山东学子的选择更多元

升学指南 2025-11-21 6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山东职普融通工作按下“加速键”。

作为破解高中阶段教育“路径固化”的核心举措,该政策不仅明确了学生在中职和普通高中之间多次选择、跨时段调整的操作依据,更从制度层面为学子拓宽学习渠道、适配成长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让“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具体的实践路径。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往往面临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要么达到相应分数线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参加普通高考;要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参加春季高考或直接**。

中考成绩如同一道刚性门槛,将多数学生的高中路径“一次性锁定”,不少学生因此错失适配自身发展的教育路径。

更突出的问题在于,虽然同属高中阶段教育,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缺乏有效衔接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化选择。

其实,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只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学生出口方面各有侧重,二者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办法》的出台,正是瞄准“学生利益最大化”这一核心。比如,充分考虑高中和中职教学进度差异,科学设定互转时间节点:中职转高中分别是高一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高中转中职分别是高一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末和高二第一学期末。

由此可见,该政策在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上,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高中不再是单行道,而是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适时调整的成长路径。

事实上,在省级政策出台前,山东多地已率先开展职普互转的探索。且从“普高转中职”的学生规模明显大于“中职转普高”,这背后是家庭与学生对适配发展的认知深化:2021年起,聊城市开展了“职普融通、联合育人”试点,当年有2511名高二学生转入中职学校。另外,据青岛政务网今年6月份发布的数据,青岛普高学籍学生转入中职学校的人数持续上升,2023年为7021名,2024年则增至7767名。

正是在各地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办法》从省级层面搭建起系统的互转制度框架,以“自主自愿、双向流动、学分互认”三大原则为核心,明确了互转原则、范围,以及互转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为各地实践划定底线与路径。

不过,政策落地的关键在执行,三大原则的细化落实仍需警惕潜在风险:

首先,是自主自愿。各地各学校要注重引导,尊重学生“意愿”,体现“生本”理念。

《办法》强调“根据个人意愿”“引导有职业意愿的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因此,相关学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避免“唯分数论”一刀切分流等现象的发生,防止个别学校借互转之名“甩包袱”(如将成绩落后学生变相推向中职)。

实践中,可以通过家长会、职业体验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性评估自身适配性,让 “选择” 基于自主认知而非外部压力。

其次,是双向流动。这一安排充分兼顾两类实际:普通高中学生可因兴趣转向技能学习;职业学校学生也能凭坚持努力继续回归文化课赛道。但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认知评价尚不成熟,易出现“同学转我也转”的盲从现象。如何避免不切实际的“任性”转学,就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帮助“把把关”。

第三,是学分互认。学分互认是互转制度的核心技术环节。也是打破互转技术壁垒、建立公平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的关键。

《办法》明确了“相同直认、相近可认”的原则,减少学生不必要的重复学习。规定转入学校可综合参考学生中考成绩、在校成绩以及专门组织的文化课、技能考核或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鼓励市级统筹命题,确保考核的公平、科学、规范。这些政策需要在落地实践中不断细化,形成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引,从而让学分认定既科学又具有公信力。

《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这场山东高中阶段教育的变革性政策,还需破解三大落地难题,才能让“普职牵手”真正惠及学生。

怎样“牵好手”?

《办法》明确,各市按照“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确定一定数量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和全日制中职学校作为互转学校。互转原则上在县域内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可在市域内统筹,不得跨市域进行。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综合高中(班)学生管理可参照执行。这一设计既保障资源就近调配,也避免跨区域转学带来的管理混乱。

如何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有效“互转”机制、规范转学的基本程序?这是很多中职学校负责人非常关注的问题。落实到基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细,特别是互转的整个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这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以及实训设施的承载能力,避免因资源不足导致稀释教育质量,形成新的成长痛点。

双向”选择的难点在哪里?

转学后的“衔接”是很多家长最担忧的问题。按照“相同直认、相近可认”原则,转入学校对学生已修课程进行学分认定,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习。鼓励各市制定《普职互认课程目录与学分换算指南》,推动课程衔接、学分互认更加科学可信。

这就需要学校提前制定预案,例如,普高为转入学生开设“学业衔接班”,中职为转入学生安排“技能入门课”,同时加强班风建设,避免因背景差异产生排斥,重塑包容的学习生态。

如何把握好“选择”的机会?

“孩子中考差几分没上普高,现在读中职没放弃文化课,终于能转回去了!” 一位家长的留言,道出了政策带来的希望。

但机会面前,更需保持理性:转入普高,意味着要适应更快的文化课学习节奏,面临普通高考的竞争;转入中职,意味着要聚焦技能学习,未来可通过职教高考升入高职或直接**。

因此,选择前,学生和家长要算好“三本账”:兴趣账,是否喜欢新方向;能力账,是否适配新要求;未来账,是否符合长期规划。 政策打开了“再选择”的大门,但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每个选择都基于对自身的清醒认知,而非一时冲动。

从“单次锁定”到“再选择”,山东职普学生互转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更在于重塑了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逻辑——普高与中职不是“高低之分”,而是“类型之别”;学生的成长不是“单向赛道”,而是“多元生态”。

可以肯定的是,当教育不再被分数“固化”,学生能根据成长动态调整方向,无数山东学子的人生,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可能。这扇“流动”大门的开启,终将成为激活教育活力、赋能人才成长的关键钥匙。

本文转载自:https://news.qq.com/rain/a/20251121A01NQS00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青岛超半数新型职普融通班录取线超一段线 成都中考前一万名,都去了哪些高中? 成都中考“5+2”区域中考分数线划定 如何填报志愿? 青岛中考分数带计划投档线公布,7月17日进行缺额申请录取 广州首次实现普高与中职学籍互转,目前转换只有一次机会 今年裸考难度变大?杭州中考可能有这个变化

点击访问更多新期教育网的 升学指南资讯

上一条: 中考又有新规?一起来看2026中考又有哪些新变化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